“蟹王”朱同林:興化螃蟹行業的領路人
螃蟹作為水鄉興化特色水產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后已頗具規模。而說到興化的螃蟹自然少不了被稱為“蟹王”的朱同林。他的“泓膏”大閘蟹現如今已經成為海內外的著名品牌。
今年60歲的朱同林在業內被稱為“蟹王”在螃蟹的世界里沉浮了近四十年。在興化泓膏生態園里,他和記者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創業經歷。出生窮苦家庭的朱同林15歲時因為家里欠債300元,被迫輟學打工。雖然離開了學校,但是聰明好學的朱同林是水鄉的兒子,一直在水泥廠打工的他,心思早已放在水產養殖上。他和小伙伴們發現河口的野生螃蟹口味不錯,于是他們便花錢將村里的河口承包下來,捕獲的野生螃蟹賣出了好價錢。“當時賣螃蟹就是五毛錢一斤,第一年都是野生放流的,我自己有一個小智慧,在回流的口子上用細網攔螃蟹,當時三個人合伙的是六百塊錢。”
朱同林和朋友的這一攔就攔出了商機,野生的螃蟹在當時來說還是稀有品種,相比于魚和蝦這些傳統的水產品,螃蟹的吃法和口味都備受大家的喜愛。五毛錢一斤的價格在當時來說并不便宜。于是朱同林通過野生螃蟹賺取了事業的第一桶金。不過野生的螃蟹數量畢竟有限,捕撈一段時間以后,朱同林開始琢磨人工養殖螃蟹。
當時積攢了一定積蓄的朱同林決定人工養殖螃蟹,不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第一次采購蟹苗便吃了大虧,先前投資的五千元血本無歸。說起原因,朱同林覺得還是自己經驗不足。他購買的是如東地區的咸水蟹苗,而興化地區的更適合養殖淡水蟹苗。判斷失誤讓朱同林意識到人工養只螃蟹并不那么容易。于是他虛心向當時成功的養殖戶借鑒經驗,甚至和對方合資養殖。“第三年我就和這個成功的人合資,合資之后就從安豐、到下圩,當時我就兩個鄉鎮就是河口放流。”
有了這次成功的經驗,朱同林的螃蟹養殖逐漸走上了正軌,他的蟹塘也從老家安豐走向了興化的其他鄉鎮,規模逐漸擴大。2004年,朱同林逐漸意識到品牌的影響力,相比于聲名海外的陽澄湖大閘蟹,自己的螃蟹品質并不比人家差,但是銷路卻和人家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朱同林創立了“泓膏”品牌。為何叫做“泓膏”朱同林有他自己的想法。大家所理解的“蟹黃”在業內稱為“膏” “膏”的顏色紅色最好,黃色次之。“最好二級品就是黃膏,三級品就是白膏,后面就是青膏。”
設立自己的螃蟹為“泓膏”同音紅色的紅,這便是告訴大家自己的產品品質最優,銷路也是最好。有了自己的品牌后,朱同林還開設了三十多家“泓膏”大閘蟹專賣店,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
朱同林說,螃蟹好的品質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早些年他的螃蟹得了當地俗稱的“彎爪病”病倒了大批的螃蟹,在行業內,對付這樣的病也沒有很好的辦法。當時的朱同林便自己鉆研,終于發現石灰能提高蟹塘水的堿度,消滅蟹塘里的細菌。
經歷了這次風波的朱同林意識到,技術上的進步是螃蟹養殖的關鍵。安豐當地曾經有這樣一個俗語,“一家養蟹三家窮”沒有成熟的養殖技術,大家盲目跟風投資之后的結果只能是虧損。朱同林帶著鄉親們嘗試在蟹塘里種水草,改善蟹塘的生態環境。
好學鉆研的朱同林不僅在當地琢磨經驗,他還前往陽澄湖等地,虛心學習別人成功養殖經驗,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逐漸琢磨出適合自己的一套做法。當年所拜的師傅多年之后來到興化,反過來學習朱同林的經驗。
朱同林說,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在行業內的成功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朱同林在2004年便帶領1600名農民和下崗職工,成立了泓膏大閘蟹有限公司,年銷售額近億元。公司形成了從事河蟹育苗,養殖,銷售,加工一體化的產業鏈。眾多螃蟹的分銷商也通過朱同林的幫助發展壯大。現如今,朱同林在家鄉還成立了蟹農科技服務超市。
喝水不忘挖井人,來自安豐的朱同林多年來一直回報家鄉,回饋百姓。村里鎮上需要造路修橋,捐資助學,朱同林總是第一個伸出援助之手,先后無償資助近千萬元。
朱同林螃蟹事業的發展是整個興化螃蟹產業發展的縮影。目前,興化市共有蟹塘80萬畝,從事螃蟹養殖銷售行業的超過50萬人。現如今,朱同林的螃蟹養殖更加注重生態化,環保型,他先后投資了一億多元建造了國內領先的餌料廠,更加環保生態地養殖方法會促進當地環境的建設。
全媒體記者 鄒霖 徐永娟(實習)編輯 悅鳴
- 訪談|市發展改革委:以“滿格狀態”扛起“硬核擔當”2025-02-13
- 關注|泰州:又到春季開學時 “開學第一課”體驗感滿滿2025-02-13
- 時政|姜冬冬在生物醫藥產業服務團隊啟動會上強調 堅持第一擔當2025-02-13
- 時政|姜冬冬在市委社會工作會議上強調 奮力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2025-02-13
- 快訊|江蘇新國企!這位泰興人擔任……2025-02-13
- 提醒|特級管制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