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兩位泰興人榮獲2022年“科學探索獎”
9月15日
第四屆“科學探索獎”
獲獎名單正式揭曉
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
其中包括兩位泰興人
丁愛軍
獲獎領域:天文和地學
丁愛軍,1977年生,泰興曲霞鎮人,95屆泰興黃橋中學校友。現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關鍵地球物質循環前沿科學中心副主任。
先后曾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2014)、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資助,擔任首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專項”項目負責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1)、入選南京大學登峰計劃人才等。
丁愛軍教授主持會議中
主要從事空氣污染氣象學、氣溶膠與天氣氣候相互作用、大氣物理與大氣化學相互作用的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參與建設、發展和運行南京大學地球系統區域過程綜合觀測試驗基地SORPES (2020年入選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在地學和環境領域主流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 ,相關論文Google-Scholar總引用13000余次, WoS總引用10000余次,他引8000余次,WoS高影響指數H-Index為56。
翁紅明
獲獎領域:數學物理學
翁紅明,1977年生,泰興人,96屆泰興中學校友。南京大學物理系2000屆本科、2005屆博士畢業生,現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7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18年入選科技部“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萬人計劃”,201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入選美國物理學會(APS)“杰出審稿人”(Outstanding Referee for 2021) 。
主要從事計算凝聚態物理方向的研究工作,一方面致力于計算方法和程序的開發,另一方面著重于凝聚態物質中新奇量子現象的計算研究。共發表SCI論文170余篇,被引用17000余次,入選2018,2019和2020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交叉領域、物理學)。
還有一位泰興人獲得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榮譽
朱 嘉
獲獎領域:前言交叉
朱嘉,泰興人,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微納結構在太陽能轉換與能源存儲領域的研究。南京大學物理學學士,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學碩士、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科技部“青年973”首席科學家。在Nature Photonics、Nature Materials、PNAS等國際高影響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他引超過9000次,申請國際、國家專利10項。部分研究成果被科學、自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新華社、人民網等國際、國內媒體廣泛報道,受邀在政府,國際會議及世界著名學府做過70多場特邀專題報告。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雜志Nanophotonics的責任編輯,同時是40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特約審稿人。
之前獲得的獎項包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嘉許金獎(2019)、陳嘉庚青年科學家獎(2018)、美國光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7)、江蘇省五四青年獎章(2017)、杜邦青年教授獎(2016)、 饒毓泰基礎光學獎優秀獎(2016)、麻省理工技術評論全球青年創新人物獎(2016)、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2016)等。
“科學探索獎”知多少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是一項由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
秉持“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宗旨,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十個領域,每年遴選不超過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來源:南京大學、科學探索獎
編輯:李子韻
責編:趙倩倩
審核:吳軍
- 省殘運會|泰州健兒田徑項目連奪4金2022-09-18
- 關注|央視聚焦興化:智慧稻作技術 確保糧食豐收無憂2022-09-18
- 關注|我市五家庭入選第三屆江蘇省文明家庭2022-09-18
- 最新|鹽泰錫常宜鐵路有了最新消息!2022-09-18
- 人文|泰州記憶講堂解讀姜堰天目山歷史文化2022-09-17
- 關注|75名茶藝師同臺競技 爭奪最美“茶仙子”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