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
【△ 點擊視頻《七千年前的魚米之鄉》】
2021年,一位垂釣者在興化草堰港釣魚時,發現村民們深挖土地翻出了大量的陶片、鹿骨等,他立即向文物部門報告——一座沉睡地下7000年的古遺址被掀開塵埃。
就在這個月,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史前和夏文化重要考古發現,興化草堰港遺址榜上有名!這是長江以北首次發現濱海濕地型史前遺址。
草堰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江蘇興化千垛鎮,這里處于江淮東部里下河腹地。歷來是“魚米之鄉”的江蘇,隨著草堰港遺址的發掘,在當代的繁華中探源來路,看見多彩而豐饒的文明。
問:在我們所認知的文明當中,7000年前是個什么概念?
甘恢元:7000年前就是我們之前在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河姆渡文化早期,或者說是仰韶文化早期這個階段,也就是比我們所熟知的良渚文化要早2000年接近。它是江淮東部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區域考古空白。
問:我們在挖掘過程當中,怎么對這個古遺址有從模糊到清晰的認識的?
甘恢元:草堰港遺址發現于2021年,當時我們在地表采集到了比較多的碎陶片、鹿角等動物遺存,當時我們就進行了測年,確認遺址的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正因為這個遺址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就申請了發掘。隨著我們發掘的不斷進行,就逐步認識了它的重要意義。
7000年前的江蘇人
他們穿什么?用什么?
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沒有精神文化需求?
我們一起來揭秘
鉆木取火,我們都知道,但先民用的取火工具長什么樣子?在草堰港遺址,出土了目前國內已知最早的鉆木取火器實物,被譽為中國第一只“打火機”,比新疆地區的發現早了足足3000年之久。早期人類使用的是自然火,從人類開始知道怎么來保存火種,到自己通過鉆木取火器之類的工具來生火,這是文明的一個重大進步。
7000年前是一個沒有金屬的時代,先民們用的很多東西都是燒制的陶器,包括作為炊具的陶釜,還可以作為盛器的陶碗、陶缽。
透過這些出土文物,我們可以試著想象一下7000年前江蘇人的生活煙火氣:一群人圍獵了一頭鹿后,有的生火,有的放置炊具,準備飽餐一頓。
先民們吃的主要有天上飛的,像天鵝、綠頭鴨,地上跑的,像鹿、野豬,還有水里面的魚、鱉、龜,以及很多軟體類動物,像蚌類、螺螄。另外,7000年前的草堰港人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他們還會采集芡實、菱角這些野生的植物。
這說明,7000年前江蘇人的食譜相當豐富。不僅葷素搭配,并且海水和淡水里的食物都有,獼猴桃、甜瓜等水果也不缺。水韻江蘇的濱海濕地為先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福利,這也進一步讓江蘇“魚米之鄉”的名頭坐實。
在草堰港遺址晚期階段,考古隊發現一定數量的玉器,有玉璜、玉管、玉珠;還發現先民們會制作各種精美的骨器,以及各類彩陶……有重山紋、太陽紋,還有一些像人物類的紋飾,這也是他們當時精神信仰的一種體現。
這表明,7000年前的江蘇人不僅解決了基本的溫飽需求,還有了在藝術上的審美追求。
目前,草堰港遺址發掘工作仍在進行中。截至目前,共搶救發掘遺址2100平方米。目前興化市已對草堰港遺址進行國家級文保單位申報,遺址周邊擬建一所展覽館,專門展示發掘出的文物。
記者:朱建珊 趙倩倩 戚 翔 鄒 霖 李逸峰 程 娜 闞月萍
編輯:闞月萍 陳 歡
主編:戚 翔
審核:孟海燕
監制:朱建珊
- 出行|剛剛傳來!泰州萬象城附近……2025-03-02
- 提醒|3月都有哪些考試?一起來看→2025-03-02
- 姜堰|雷鋒志愿活動貼近百姓暖人心2025-03-02
- 公告|任免名單2025-03-02
- 姜堰|學雷鋒 “益”起來2025-03-02
- 關注|電價政策調整!泰州這些家庭可申請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