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
- 專題>>
- 海軍誕生地 渡江英雄城·那些人 那些地方>>
- 英雄人物
負重八十斤,走壞六雙鞋!70年前,他在大風大雨中渡江……
渡江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靖江是渡江戰役的東線主戰場,從戰前的籌集糧秣,疏河開壩,到戰役打響后的運送補給,廣大靖江人民組成的民工隊伍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參加渡江戰役的葉飛上將就曾題詞“靖江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今天的“海軍誕生地 渡江英雄城·那些人 那些地方”,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曾經在渡江戰役中立下功勞的支前民工——劉惠民。
在靖江市馬橋鎮三愛村的劉惠民家中,至今仍保留一張70年前的“渡江支前光榮證”。這張“渡江支前光榮證”上寫著,“劉惠民同志系江蘇省靖江縣侯河區人,參加解放京滬杭戰役,配合本軍渡江,完成戰勤任務,本軍除致謝意外,特發給渡江光榮證,以資表揚”。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及主要領導人的名字。此證頒發于1949年7月20日,在光榮證上,劉惠民被記為四等功。
一張“渡江支前光榮證”讓劉惠民打開了話匣子。70年前,也就是1949年3月初的一天,劉惠民正好在田里干活,當時,侯河鄉迎祥村的大隊長過來,跟他說解放軍正在招民工。劉惠民是家里的獨子,家里人都不同意他去當民工。但是劉惠民不顧家人的勸說,還是毅然報名參加支前民工的隊伍。
不僅自己參加支前民工隊伍,劉惠民還動員了孫錫康、孫伯奇、劉德勝等身邊五個要好的朋友一起參加。3月中旬的時候,他們這些志愿報名的民工就集中去了海安李堡,進行集訓。到了李堡后,所有人被編入大隊、中隊、分隊,按照船工、通訊員、扁擔工等工種分組,進行業務培訓,一切按照當時部隊的編制進行。劉惠民說:“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天天學習,早上上操,軍事化管理像部隊里一樣 。”
經過近一個月的訓練后,劉惠民成為了后勤部隊的扁擔工。后來,劉惠民跟隨部隊來到靖江東興鎮正東圩,從蘿卜港過江。劉惠民告訴記者,4月23日他們在江邊,大風大雨,村民們不敢開門,他們只能在屋檐下淋雨。
當年,劉惠民在扁擔隊主要是幫助挑送被子、設備等物資,加上自己的生活用品,每一擔大概在80斤左右。劉惠民回憶道:“累要走,不累也要走、也要跑。沒有好地方睡,山腳下就山腳下, 茅草窩就茅草窩,帶六雙鞋子去就全部跑光了。”
由于要跟隨部隊行軍,民工同樣要冒著飛機轟炸的風險。當年,劉惠民跟隨部隊走到無錫宜興與浙江交界的時候,遭遇了一次敵方空軍突襲,劉惠民的一個老鄉不幸被子彈擊中,犧牲了。劉惠民回憶,在戰場上,解放軍戰士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為了不暴露目標,即便是面對敵軍的飛機轟炸,機槍掃射,解放軍戰士們也巍然不動。
這種不怕犧牲的精神也鼓舞著民兵們,雖然會遭遇到敵機的轟炸,但是,劉惠民所在的扁擔隊民工們沒有一個脫離行軍的隊伍。
1949年八月,劉惠民回到了靖江老家。時間跨過70年,劉惠民一直將這張光榮證鎖在臥室的柜子里,經常拿出來看一看。從這張保存完好的光榮證不難看出,劉惠民對自己這段經歷的重視、對這份榮譽的珍視以及對這段歷史的難忘。他說:“我肯定要保護好這這張光榮證,這也是我最光榮的事情。”
記者:聞棟 陸彬
編輯:石蓉
責編:邵曉霞
審核:戚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