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
- 專題>>
- 海軍誕生地 渡江英雄城·那些人 那些地方>>
- 英雄人物
70年前他從學校參軍,渡江戰役時,家就近在咫尺……
解放戰爭時期,無數懷著滿腔熱忱的學生投入到了革命熱潮當中。靖江籍老兵張一飛就是其中一位,當年,他從學校畢業后,就直接趕赴渡江戰役前線。
張一飛是一位參加過渡江戰役的老兵,今年已經92歲,但是他仍然記得在鹽城華中革命大學的時光。1949年4月上旬,學校的唐教務長集中所有的學員,開始了“最后一課”的演講。張一飛回憶說,這最后一課,就是講的革命人生觀,就是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要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甚至于犧牲自己的頭顱。
第二天,學校所有學生就被編入了解放軍的編制,帶著解放全中國的憧憬,張一飛和同學們整理行裝,列隊開拔。一路上,年輕的軍人們興奮不已。
到達大部隊后,張一飛被分配在十軍團31軍后勤部。雖然后勤部戰士不要上陣殺敵,可工作也是滿滿的。打掃戰場,處置俘虜,運輸軍資,雖然條件比學校苦得多,但是張一飛內心卻充實而幸福。 張一飛:“地鋪是玉米桿做的,吃的是玉米粉做的稀飯,哪里有在學校里面吃得好啊?誰也不講苦!因為唐教務長不講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啊。”
4月中旬的如靖泰地區,已經進入戰備狀態。前線的士兵,只帶著槍和子彈,枕戈待旦。張一飛所在的部隊,也很快行軍到靖江羅家橋港口。張一飛的家在東興鎮惠豐村,雖然近在咫尺,可軍令在身,他根本沒有回家的念頭。張一飛:“指導員跟我開玩笑,他說你到了家,你怎么不回去看看?我說來不及, 還回家呢, 現在什么時候過江也不知道。”
當年,張一飛所在的后勤部隊,渡江時間是4月20日夜里9點至12點,三個小時必須過江。當時,江邊千帆競渡,百舸爭先,解放軍們坐上一艘艘渡船,像離弦的弓箭一樣向南岸駛去。張一飛介紹,解放軍戰士只要到江邊上看到個船,都可以上去!江邊上的船都是人, 一個船上有一個民工、有一個民兵,只要戰士上船就送過江。大船是裝重武器和騾馬,小船上坐的都是解放軍 。
渡江結束后,張一飛跟隨部隊一路向上海進發,在上海的奉賢,張一飛所在的后勤部隊和31軍經歷了一場殘酷的戰斗,死傷慘重。在那次戰斗中,31軍的娃娃兵連犧牲了11名戰士,這些戰士跟張一飛一樣,都是棄筆從戎的學生,最年輕的才16歲。
全國解放后,張一飛隨軍原地安置,留在了上海,在當時的上海市嘉定縣供銷社工作,直到退休。
70年前,張一飛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70年后,張一飛依舊發揮著學生兵的才學,在新時代以書畫等文藝形式弘揚東線第一帆的精神。張一飛告訴記者,在渡江戰役勝利七十周年的日子,他準備創作一個書畫作品來紀念在戰火中犧牲的戰友們。
記者:陸彬
通訊員:葉劍勇
編輯:鄭劍云
責編:邵曉霞
審核:戴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