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驅動+生態共建+政策“造血”,南通探路工業綠色低碳新范式
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原料回收率,強化廢水、固廢處理,使用清潔能源……近日,在全市綠色低碳經驗技術交流沙龍首場活動中,記者發現企業在走綠色發展之路上“各顯神通”,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持也引人關注。
綠色低碳是提升企業競爭力、實現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加大技術投入主動創造綠色價值,多方位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箱”,積極謀劃新能源、智能化管理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透過這場交流會,南通工業領域綠色轉型的路徑越發清晰,厚植高質量發展綠色底色的探索持續不斷。
創新驅動,打造綠色低碳“源動力”
3月初,江蘇大生集團智慧紡紗工廠的生產有條不紊,細紗機飛速旋轉,少數工人穿梭其間。“從原料采購、研發設計到生產制造,我們堅持將綠色低碳、節能環保、提質降耗理念貫穿滲透于產品誕生的各個環節。”公司安全總監顧雪峰介紹,“凈化水冬灌夏用冷源改造”項目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節約用電1000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量8500噸;“無PVA上漿技術”的應用,每年可減少PVA漿液排放近500噸,被認定為全國紡織行業“環保上漿示范生產線”。“不僅是生產系統,生產環境也體現著高效節能理念。空調除塵系統、高低配電系統、照明系統等,都有相應的技術應用,達到節能減排效果。”
城市中心,南通醋酸纖維有限公司內生機勃勃,綠意盎然。醋纖行業污染物深度治理與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的進步在這里上演:車間里,絲束、醋片生產線馬力全開,循環設計的回收系統讓原料、中間物料可持續利用,丙酮、醋酸回收率均高于99.5%;車間外,一排排樹木與一臺臺減排設備交錯而立,廢水處理區內的中水處理裝置可實現廢水高效循環利用,每天可回用2500噸水。通過智能化改造,老設備煥發新活力,公司實現生產流程精準控制,關鍵工藝參數更加平穩,熱電綜合效率從80.04%提升到80.87%,年節約成本超500萬元。
通過數字化技術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等方式,越來越多企業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目前,全市已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省級綠色工廠105家。
強化擔當,跑出綠色轉型“加速度”
在分享成功經驗、交流難點痛點中,許多企業達成共識:作為綠色低碳的踐行者,不僅要在自己身上體現綠色理念,還要強化責任擔當,主動傳播和分享,帶動更多人加入綠色低碳行列。
“這條罐箱行業首條VOCs超低排放噴粉涂裝線,將傳統油漆噴涂工藝升級成粉末噴涂,減少了VOCs排放,提升涂層質量,改善作業環境。”中集安瑞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里,工作人員坐在中控室,通過數字大屏觀察現場生產運營情況。公司特種設備能源管理室主任葛斌介紹,“我們還通過采取分布式光伏、集中供壓縮空氣、‘綠色車輪’(廠內機動車輛油改電)、廢氣處置裝置(RTO)優化控制參數等舉措,達成節能減排的目的。”
葛斌坦言,綠色轉型是一項復雜、系統、長久的工程。“借助政府搭建的交流平臺,我們也從其他企業那里學到了一些節能降耗方面的成功經驗,比如永磁電機、超高效燈具、空氣懸浮鼓風機等,后續或可借鑒運用。”他透露,今年中集環科將搭建IOT(能耗管理)平臺,并配套智能計量表以提高能耗數據采集顆粒度,用于能耗數據的分析和指導現場改善工作。而“雙碳”數字化管理平臺的搭建,將為后續創建零碳工廠奠定基礎。
傳統鋼廠,鋼花四濺、煙霧繚繞。然而,中天鋼鐵集團(南通)有限公司正在重新定義鋼鐵生產。走進廠區,天藍水清,草木吐綠。
通過中央水處理廠分鹽結晶系統制得氯化鈉工業鹽產品,同時將廢水制備為除鹽水全部回用;廠區配套建設光伏項目,年發電量超7700萬千瓦時,降碳減排一年相當于植樹150多萬棵……目前,公司累計投入近百億元用于綠色低碳發展,開展“近零碳”電爐及“風、光、儲”等綠色能源項目,“綠色鋼城”轉型煥新。
“綠色低碳發展任重道遠,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前行。”“繼續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同時,要加強與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采訪中,企業與政府部門對綠色轉型的信心更加堅定,邁向智能化、綠色化的方向更為明確,步伐更加堅實。據悉,今年我市力爭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0家。
政策引領,構建綠色發展“生態圈”
“國家級綠色工廠最高20萬元獎補,省級綠色工廠最高5萬元獎補,認定類資金由市工信局直接提交財政,不用企業提交材料……”交流中,市工信局對各級層面的綠色發展政策進行了解讀,讓企業感受到“真金白銀”的支持力。
近年來,我市加快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發揮綠色工廠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送政策、優服務,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綠色工廠培育機制。“我們開展綠色制造創建企業‘家家到’服務,建立市區綠色技改項目清單庫,組織行業專家現場指導,鼓勵企業達到標桿能效水平、發展綠色供應鏈,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助力工業領域實現‘雙碳’目標。”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計劃開展30場工業領域設備更新供需對接活動,持續推動制造業向“綠”而行。
綠色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2月24日,江蘇銀行南通分行向南通中泰紙品有限公司發放800萬元轉型金融貸款,支持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標志著江蘇省首筆造紙行業轉型金融貸款成功落地。
轉型金融是支持傳統行業領域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金融活動,相關部門通過建立轉型項目清單、搭建銀企對接平臺等舉措,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傳統行業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傾斜。不久前,我市金融機構協助某鋼鐵企業成功申報并納入“江蘇省轉型融資主體庫”,成功發放1億元轉型金融貸款,為高碳產業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今年以來,我市在省制造業貸款貼息平臺共新增填報33個項目,貸款需求額74.3億元,其中設備額46.5億元。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加大政策宣貫輔導力度,幫助企業謀思路、找方向、明路徑,全面構建綠色發展“生態圈”,努力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制造過程清潔化、資源能源利用高效化。
短評:多維度向“綠”而行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南通正加速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全力探索一條向“綠”而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策引導、技術創新、產業協同、要素保障支撐等多方面多維度發力,久久為功。
發展方式向“綠”而行,既需要前瞻性眼光引領創新,也需要關鍵核心技術促成落地。在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健全、綠色經濟實現不斷增長的當下,南通工業還需在綠色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產品貿易促進、先進技術轉化落地等方面綿綿發力。比如,積極推廣光伏、風電、氫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建設“零碳工廠”“綠色園區”;借助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技術等優化生產流程,實現能耗動態監控與精準調控,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制造。
良好的政策扶持、完善的要素保障,是綠色轉型的基石。南通制定工業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印發相關實施方案,提出涵蓋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的“六大行動”,進一步強化目標導向和政策引領。在此統領下,構建綠色發展“生態圈”大有可為,比如可以運用碳稅、綠色補貼、階梯電價等經濟杠桿,對高耗能項目實行“清單式”管控;進一步發揮好綠色金融產品作用,降低企業轉型成本;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培養技術人才,建立綠色技術交易平臺,加速成果轉化;不斷優化監管與服務,簡化綠色項目審批流程,為綠色低碳轉型創造良好政策環境。(劉璐、嚴春花)
- 關注|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2025-04-07
- 關注 | 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維護多邊主義 促進開放合作2025-04-07
- 【勇挑大梁 實干爭先】力爭夏種前投用!298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加2025-04-07
- 【我們的節日清明(春潮)】清明假期 江蘇文旅市場活力無限 踏青2025-04-07
- 【種草計劃——提振消費在行動】“票根+”解鎖城市新玩法 跨業態2025-04-07
- 創造消費體驗新空間,城市如何在更新中成為“文化的容器”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