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掃,讓思念有“形”更有“心”
近日,民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于做好2025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強化組織領導,壓實工作責任;加強作風建設,優化服務保障;倡導文明祭掃,推動移風易俗;加強安全管理,防范火災風險;深化宣傳引導,樹立殯葬新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詩作《清明》,既形象地道出了冬去春來的氣候和物象特征,又吟詠了在萬物蓬勃生長之時,人們對親人拳拳的思念之情。的確,清明節的主題在于祭掃,清明祭掃的核心在于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與敬意,主旨在心上,不在于形式。《通知》倡導文明祭掃,就是要讓思念有“形”更有“心”。
清明祭掃呼喚“文明嬗變”。清明節,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情懷的傳統節日,在新時代正經歷著深刻的文明嬗變。在浙江安吉的竹海深處,村民將祭品裝進可降解的環保袋,手持白菊拾級而上。這種看似簡單的改變,實則蘊含著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紙錢香燭化為芬芳花束,爆竹聲響轉為追思卡片,物質載體的革新沒有割裂情感紐帶,反而讓慎終追遠的情懷在生態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南京雨花臺的"云祭掃"平臺,讓海外游子能穿越時空獻上電子白菊。據統計,2024年清明期間,全國開通1164個網絡祭掃平臺,累計服務網絡祭掃客戶約459.1萬人次,網絡祭掃已成為群眾表達哀思的重要方式,數字技術重構了祭祀的時空維度,證明傳統文化完全可以在現代文明中煥發新生。
創新舉措助力“文明祭掃”。近年來,因清明祭掃引發火災的現象時有發生,教訓深刻。當然,這其中,政府部門的責任擔當和思路創新在這場變革中顯得尤為重要。黃山景區設置的無煙祭掃區,配備專業消防隊伍和智能監測系統;云南麗江推出"鮮花換紙錢"服務,三天置換量達12萬束。這些創新舉措證明,安全管理不是冰冷的管理條例,而是充滿人性溫度的文明護航。創新方式方法,就能用智慧與汗水澆灌文明之花。
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思念親人,以“心”為貴;表達愛意,倡導文明新風。上海福壽園內,音樂葬禮取代了傳統的哭喪儀式,逝者生前最愛的《藍色多瑙河》在松柏間流淌;江蘇揚州開展的"清明故事會",邀請市民分享家族記憶;陜西黃帝陵的"中華大祭"融入VR技術,讓年輕人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文化根脈。這種改變折射出當代人對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祭祀不僅是形式上的緬懷,更是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詮釋。當"厚養薄葬"成為社會共識,當生態葬式選擇率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這些都昭示著物質主義的退潮與精神價值的回歸。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清明祭掃的文明嬗變恰似長江黃河的奔流,既保持著源自雪山的文化基因,又在入海途中吸納時代活水。當鮮花代替紙錢裝點墓園,當二維碼銘刻下數字記憶,當無煙祭掃守護著綠水青山,我們看到的不是傳統的式微,而是文明在時代浪潮中的優雅轉身。這場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終將在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鳴中,譜寫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清明新韻!(一鳴)
- 漫評: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筑牢大國糧倉根基2025-04-01
- 泰州:稻米做活“接二連三”文章,“一粒米”溢價5倍以上2025-04-01
- 全省首個“航閘一體化”數字孿生示范項目在泰州建成2025-04-01
- 泰州海陵:24小時“共享客廳” 暖“新”服務不打烊2025-04-01
- 40億元→146億元,江蘇為醫藥企業搭建直通式“帶貨平臺”2025-04-01
- 【勇挑大梁 實干爭先】江蘇精準服務促就業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