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丨“清”風拂柳寄追思,“云”端祭掃更清明
春草年年綠,一歲一清明。清明時節,春和景明、草木蔥蘢,人們外出祭祖掃墓、追思親人。根據往年數據預測,今年江蘇全省祭掃人流將超過1000萬人次。各地多措并舉保障人民安全祭掃,倡導文明祭掃、綠色祭掃,讓清明更“清明”。
清明祭掃,核心在于緬懷,形式正與時俱進。3月26日,江蘇省民政廳發出倡議,倡導以鮮花祭掃、植樹祭掃、網絡祭掃、家庭追思等方式緬懷故人,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江蘇持續推動傳統殯葬觀念變革,網絡祭掃、生態節地安葬、綠色殯葬等已蔚然成風。2024年清明節,全省開放70個網絡祭掃平臺,祭掃數量達7.4萬人次。“十四五”以來,全省采取不保留骨灰生態葬法的已有3萬多例,每年生態葬獎補資金6000多萬元;全省有生態墓園近千處,提供160多萬個節地生態葬墓位。江蘇不斷做優服務為變革提供保障,增加公民身后事的“可選項”,潛移默化轉變傳統殯葬觀念。
智慧賦能文明祭掃,多樣形式走“新”更走心。網絡讓祭掃不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新技術實現了親人的“音容宛在”,讓追思更有實感。揚州茅山公墓推出“云端電話亭”、AR祭掃讓“新”風寄哀思;人們在南京“寧思念”平臺可以在線追思頁面創建思念空間,在云端留下“不滅的思念”;蘇州烈士陵園提供“代祭掃N個1”服務,包括一次描字、一束鮮花、一個鞠躬、一份祭品、一張寄語卡片等,積極回應烈屬關切。如今,在江蘇大地,新風尚正悄然興起。人們漸漸摒棄以往焚香燒紙、鳴放鞭炮等傳統祭掃方式,代祭掃、云祭掃、AR技術等新形式讓祭掃更加文明、更加智慧。改變的是祭掃手段,不變的是那份對逝者的深情眷戀,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守護綠水青山的積極實踐。
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力量。緬懷革命先烈,是清明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涵。清明祭英烈,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在清明期間,組織開展“清明祭英烈豐碑勵童心”——2025年江蘇省青少年網上憑吊革命先烈活動,通過網線牽起廣大青少年顆顆紅心。無論是線上為英烈點亮紀念蠟燭,還是線下在烈士陵園敬獻花籃、鞠躬默哀,每一次祭奠,都是對英烈的敬仰,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在緬懷中,我們汲取奮進力量,喚醒民族記憶,傳遞愛國情懷,讓英烈精神化作永不熄滅的火炬,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清明,如同一座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在這個特殊的節日里,無論選擇何種祭掃形式,其本質都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珍視。讓我們在傳承傳統、寄托哀思的同時,弘揚時代新風,傳承紅色精神,帶著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堅定地邁向未來。
- 靖江:民生項目踏“春”提速,繪就幸福生活圖景2025-04-10
- 泰州海陵:建好社區“微點位” 服務群眾“零距離”2025-04-10
- 他們,被泰州早茶“圈粉”!2025-04-10
- 泰州,再添華彩!2025-04-10
- ?北沿江高鐵泰州段,最新進展來啦!2025-04-10
- 泰興:向“綠”而行 綠色發展理念迸發強勁驅動力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