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產業學院、設立微專業……江蘇校企聯手助AI“弄潮兒”搶占職場先機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對構建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有關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出,要全鏈條優化培養供給、就業指導、求職招聘、幫扶援助、監測評價等服務,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力求做到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
記者走訪江蘇省內高校和企業發現,在人工智能浪潮之下,就業市場發生巨大變化,越來越多傳統行業正與AI融合。為了“推一把”“扶一把”應屆畢業生,使他們成為AI“弄潮兒”,學校、企業乃至畢業生們自己,都在努力強化技能,暢通AI時代的就業之路。
“智造”崗位上,
“即戰力”人才受青睞
隨著“智改數轉”步伐不斷加快,越來越多企業呼喚更多既了解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又有較強專業能力的畢業生。
近日,在南京理工大學的一場招聘會上,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主管郝樹強告訴記者,他們此次帶來的是船舶設計研發、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崗位。“能迅速適應企業轉型期相關崗位的畢業生,我們特別喜歡。”
“即戰力”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企業與高校的“一拍即合”和全鏈條對接。“最近,我們正在小米集團進行系統培訓。”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應屆本科畢業生楊杰告訴記者,能夠收獲小米的錄用意向書,得益于他在暑假參與了小米工程師實踐訓練營。
“去年,我們緊密對接人才培養供給鏈和產業需求鏈,首次邀請小米的工程師走進學校舉辦訓練營。經過12天的統一授課和3天的綜合考核,最終有50多名同學收獲了小米的直通錄用意向書。”江南大學人工智能與計算機學院學工辦副主任杜磊介紹,新一期的訓練營即將在6月進行,已經吸引了百名學生報名。
同樣在企業進行崗前實習的,還有揚州市職業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畢業生祈才。“我的職位是中試車間的研發員,負責產線的運維。”祈才告訴記者,企業的研發崗往往是畢業生們最看重的崗位。為了獲得心儀崗位相關信息,他大一時就在學校的安排下前往晶澳生產線參觀。
2023年4月,揚州市職業大學與晶澳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共建“智能光電與智造”產業學院協議,并成立晶澳創新班。祈才終于等到了機會,成為創新班的學員。晶澳教育研究中心常務主任劉虎城表示,光伏企業設備復雜,不少學生進入產線后無法很快上手,至少要有半年的學習時間。為了更快地培養專業人才,晶澳將生產線微縮,保留核心裝備遞交給學校,讓學生們從大二開始深入企業產線,同時將全新人工智能技術引入教材,縮短專業人才培養時間。“包括祈才在內,這一批創新班的同學共有12人進入中試線的研發崗。”劉虎城透露,此前,這個崗位一般招聘的是本科生。
求職進行時,
“AI面試官”成就業好幫手
人工智能改變著生產方式,也悄然改變了同學們求職的方式。
先用不同的AI軟件分析崗位需求,再將自身實習經歷“喂”給AI進行定向優化;進入面試階段后,搜羅面試可能涉及的問題,讓AI軟件幫忙建好框架,打好“腹稿”……不久前,中國礦業大學應屆畢業生李雅倩入職心儀已久的吉家寵物集團,幫助她在一輪筆試、三輪面試中“殺出重圍”的,正是“AI面試官”。
“以往我們請就業辦老師幫忙改簡歷,但因為咨詢學生多,老師沒辦法講解得面面俱到,且很難根據具體公司和崗位進行一對一修改。AI軟件卻不同,不但可以隨時隨地優化簡歷,還可以依據海量崗位數據與行業信息,精準剖析每個崗位的核心需求,為求職者定制高度適配的簡歷內容。”李雅倩說。
這種“精準打擊”求職方式效果顯著——這個求職季,李雅倩投出68份簡歷,其中一半進入面試。經AI優化后,其面試通過率也從秋招的0%躍升至春招的80%。“AI把我們從海投焦慮中解放出來,讓人更聚焦優勢突圍。”李雅倩說。
“AI不是魔術師,而是放大鏡。數字浪潮之下,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是畢業生求職的一個很好助力,應鼓勵學生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礦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厲東偉看來,應鼓勵學生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技術。“比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去選擇行業或職位;在與AI面試官的‘切磋’中,軟件會給出綜合評價和改進意見,這都有利于提升畢業生的職業競爭力。”
與之同時,紫金山實驗室人事部副部長、國家一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聞然也提醒道:“當面對一份你覺得十分適合自己的工作,哪怕被人工智能面試官‘除名’,也要盡一切可能找準機會,和真實的面試官進行溝通,要相信人與人有效的溝通最終能夠為自己創造更多機會。”
高校“推一把”,
微專業等創新舉措不斷
千行百業正在發生變化,對人才培養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推動著現有的評價準則、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發生變革。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到教育部部署推動全國范圍內開設1000個微專業(或專業課程群)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還有各個高校應對變革進行的系列舉措,無不彰顯著變革已經在路上。
“優質本科擴容并不是簡單的擴招或新建高校、校區,而是結構上的調整和精準發力,重點在于‘強基’,即加強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發展與建設。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學科可能面臨淘汰,這符合發展規律。”揚州大學黨委書記丁建寧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同時,對于即將就業的高校在校生們來說,微專業彌補了一部分人工智能快速迭代帶來的技術與實踐課程的缺失。“開設微專業也是希望著力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江蘇海洋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劉小明表示。以江蘇海洋大學為例,該校依托海洋特色學科優勢,聚焦無人機、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已經相繼開設了“智能無人機系統”“海洋機器人技術”等微專業,并融入AI算法、數字孿生等關鍵技術模塊,實現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海洋科學的深度交叉。“目前,學校正持續優化微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助力學生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搶占職業發展先機。”
“對于交叉復合型人才,我們一直存在缺口。”位于南京江北新區的深勢科技藥物發現事業部聯席總裁王東東告訴記者,“我們需要既懂算法和人工智能,又有著生物醫藥相關教育背景的交叉復合型人才。”
企業有需求,學校有動作。3月28日,在智能藥學產教融合創新發展大會暨生物醫藥集群產才對接專場活動上,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與中國藥科大學智能藥學交叉研究院合作共建簽約,一批“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落地。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君表示:“未來,我們將通過開放的中國藥科大學平臺(OpenCPU)把模型、數據庫、算力等對外開放,孵化培養新一代藥物研發全產業鏈生態。”
- 【地評線】荔枝網評:“世界記憶”再添寶貴財富,文化瑰寶彰顯中2025-04-20
- 【地評線】紫金e評:激發全民健身熱情,更好擁抱幸福生活2025-04-20
- 快快評|全民閱讀的大門,由“全民”開啟2025-04-20
- 破浪前行!從一季度外貿數據透視背后的中國韌性2025-04-20
- 漫評:人機共跑“半馬” 是賽場亦是考場2025-04-20
- 中歐班列開行“1000+”,奏響“一帶一路”華彩樂章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