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讓街巷融入城市溫度與人文魅力
春夏的蘇州街頭,姹紫嫣紅的口袋公園,串聯起街角風景;數百米外,學校附近通學路上,安全便捷的“彩虹步道”守護孩子成長;軌交站點里,與寫字樓、商場無縫銜接的通道,大大縮短通勤距離……近日,蘇州以人為本街道空間項目密集落地一批優秀案例。記者注意到,這些空間融入了更多“以人為本”的細節和巧思。
2023年11月,蘇州召開《關于規劃建設以人為本街道空間的實施意見》發布會,提出將通過人性化場景營造,改善蘇州城市街道空間品質,提升街道人性化體驗,同時發布首批試點項目。隨著近期越來越多項目的密集落地,市民感受到的細微變化也越發明顯。
“近年來,我們像繡娘一樣在街巷里‘穿針引線’。”蘇州市資源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案例背后,都是蘇州將“人的體驗”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核心標尺,更加注重通過一些“小切口”,為市民帶來更多可感可知的幸福體驗,用“設計之筆”進一步詮釋“人間天堂”的現代內涵。
從“角落”到“港灣”,細節里充滿人本關懷
這些已落地案例中,不少項目都有個共同點——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回應著城市街道各類使用人群的需求。
1米的臺階落差調整,意味著老人更安全的出行;5米的圍墻內退,能將寬敞的過路空間充分釋放給行人;5000平方米的口袋公園,成就了放學后兒童的美育課堂……城市街道空間品質提升事關每一名居民,在蘇州的街道改造更新中,每一米的寬度調整、每一處轉角的設計,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都在無聲地講述著這座城市對街道使用人群的細致關照。
“這次改造,把我們市民的健身需求和場地的整體規劃進行了結合,讓我們有一個安全的鍛煉空間,能夠感受到城市的溫度。”在太倉科教新城海運堤下,常年在此鍛煉的舞蹈隊隊長劉英阿姨說道。橋下空間根據不同人群的活動使用需求,被劃分了各具特色的特色空間,無論是舞蹈愛好者還是乒乓球愛好者,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這樣的“小事”還有很多。在改造后的十全街,8米寬的慢行步道取代了擁擠的臺階,720個非機動車泊位讓游客也能在網紅街區停好車。在市立醫院太湖總院,消失的“馬路牙子”讓就醫者從落客區到診室實現“零高差”通行,3處臨停候車區化解了就醫帶來的交通擁堵。在廣濟橋下,原為灰色空間的橋洞變身為外賣騎手的“充電港灣”,建成集充換電設施、休憩驛站、兒童活動空間于一體的社區“活力膠囊”。
這些項目不約而同地做了一些“計算”——減少機動車的絕對路權,增加人的停留可能,這背后是街道空間從“車本位”向“人本位”、從“功能單一”向“多元復合”的轉型升級。
“這些改造看似微小,實則是城市治理理念的一個轉變。”蘇州市資規局建管處負責人表示,“我們街道改造更新的目的是回歸人的需求,讓著急上班的通勤族、趕時間的外賣員、坐輪椅的殘障人士都能找到便捷的路,讓需要休憩的環衛工人、等候孩子放學的家長、推嬰兒車的母親都能擁有舒適的空間。”
從“好用”到“好認”,街巷中延續千年文脈
當“粉墻黛瓦”遇見“街道煥新”,傳統美學與現代宜居理念如何交織?答案與其說藏在項目規劃圖紙中,不如說是藏在每天人來人往的城市街道空間——蘇州園林中“步移景異”這一特色,也從私家庭院延伸至公共街巷。
蘇州將園林營造的精巧和智慧注入現代街巷,它們帶著鮮明的蘇州印記,讓“老蘇州”觸摸鄉愁,讓外地游客閱讀城市。
軌道交通6號線拙政園蘇博站的服務人群以游客為主,站廳內“游園雅趣”藝術空間再現蘇式園林意境,吸引游客駐足打卡;灰瓦白墻、木格柵窗的站點設計與周邊蘇博歷史建筑群相映成趣,形成軌道交通與古典建筑的時空對話。
“我們希望通過園林的設計語言延續蘇州記憶、講好蘇州故事,實現文化積淀與現代功能的融合,打造出‘人與自然互動’的街道空間。”該項目設計單位中鐵上海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師陳碩說。
除此以外,相城區元和街道對21處街角進行了主題提升改造,通過見縫插針地植入非遺、科普藝術等各類主題,讓“巴掌大”的邊角地、零碎地成為貼近市民生活的城市微空間;在昆山正儀古鎮,百戲博物館周邊植入了公共休閑演藝空間,古樟園林下變身戶外自然課堂。
“城市不應該是千篇一律的鋼筋森林,而是要有城市特色、人文溫度。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功能完善,更要讓每個改造后的街巷都帶著蘇州特有的文化屬性,就像‘雙面繡’一樣,一面是現代化的便利舒適,一面是延續千年的江南韻味。”市資規局建管處負責人表示。
據悉,到2025年底,蘇州市將持續推動古城道路精細化提升工作,實現道前街、十梓街、學士街等30條道路的精細化改造。
從“案例”到“常態”,匠心里充滿溫度與活力
如今在蘇州,關注“人的需求”已不再是某個項目的特殊亮點,而是正在逐漸成為街道設計的默認常規動作,或者說是必選動作。越來越多的城市更新項目中,規劃設計師會優先考慮輪椅能否順暢通過、老人有沒有地方歇腳、孩子能不能安全玩耍——這些細節思考,正變成全市街道空間品質提升的普遍標準。
據介紹,在以人為本的城市街道空間更新方面,蘇州的探索實踐從未放松腳步。2023年以來,蘇州還先后啟動了兩批共40余個試點項目,聚焦兒童友好、就醫就學、散步健身等人文關懷場景的落地,用一處處小而美、細而微的街道空間,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邂逅身邊的“小幸運”。
市資規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對街道空間品質提升的創新成果集中展示中,也為打造可觀、可感、可享的高品質城市空間場景提供創新樣本,以此為契機,蘇州正加快推動街道空間提質從“點上開花”向“全域綻放”邁進。
同時,制度創新也在蘇州持續釋放治理效能。十全街改造期間,有關部門通過組織30余場問卷調研、上門訪談、居民商戶座談會等專題活動,采納或解決了來自多方的500多條意見建議,同時有效引導店鋪自主改造消費場景,分業態、分區域催生了商戶自治聯盟。軌交4、5號線南門站則引進了多方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建設,增設環衛工人休息室并配備基礎設施,確保環衛工人冷可取暖、熱可納涼、渴有熱水、累可歇腳。
讓每個市民都能走得舒適、停得自在,看得見風景,摸得到歸屬,還能在轉角遇見詩意,這正是街道品質提升的意義所在。隨著更多實踐項目的落地,蘇州的街巷正成為串聯城市溫度與人文魅力的“幸福紐帶”。
當石板道路從被侵占的停車點回歸慢行空間,當新增的休憩座椅承載起市井煙火,蘇州正以精雕細琢的匠心,在城市的肌理中描繪出一幅充滿溫度與活力的幸福畫卷。
- 飛起!香港國際創科展上,江蘇科創軍團競逐低空經濟2025-04-14
- 泰興:構建科技創新矩陣,持續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2025-04-14
- 泰州:“老齡化”壓力下 如何更好實現“年輕泰”2025-04-14
- 泰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船都”2025-04-14
- 泰州:2025“梅瀾芳華”系列巡演啟動2025-04-14
- 【勇挑大梁 實干爭先】賡續中華文脈 追求“精神共富” 江蘇:以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