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人機共跑“半馬” 是賽場亦是考場
4月19日,全球首個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近20支人形機器人賽隊與跑步愛好者同場競技,在“半馬”賽道上挑戰極限。
比賽現場堪稱科技盛宴,形態各異的人形機器人紛紛亮相。約21公里多的“半馬”,是對人類體能和耐力的考驗,也是對機器人各項性能的極限測試。過去,的確有許多“出圈”的人形機器人,但它們更多應用在工廠、實驗室、舞臺等單一環境。如果置身放在復雜路況和不確定狀況下,它們能否從容應對?此次“半馬”就是一次動真碰硬的考試。比賽中,機器人選手和人類參賽者一樣,需要爬坡、跨越軌道、拐彎,還要因對其他突發情況等。讓“鋼鐵俠”們擁有人的形態和步態已屬不易,而讓它們跑起來則難度更大。人形機器人在“半馬”的比拼,可謂高難度競技,考驗著機器人運動控制、環境感知、能源管理等核心技術能力。
這場“半馬”是賽場亦是考場,考驗人形機器人的綜合性能,更考驗背后設計團隊的實力與水平。正如同人類跑馬拉松需要不懈地科學鍛煉,人形機器人跑馬拉松也需要不斷提升性能。賽前,各設計團隊對機器人選手進行適賽性的改造,比如有的團隊為機器人穿上運動鞋,減緩雙足磨損問題;有的團隊為機器人“減重瘦身”,提升其長時間奔跑的穩定性;有的團隊用上了關節導熱技術和風冷散熱技術,讓機器人在賽場發揮更穩定……這場比賽,與其說是人形機器人的賽場,不如說是高規格的試驗場、前沿科技的競技場。
這場人機共跑的“半馬”,意義遠超于比賽本身。通過比賽,業內可以驗證技術成熟度,推動行業標準建立,同時進一步倒逼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生態。而當人形機器人與人類跑步愛好者共同亮相、同臺競技,公眾感受到它們的智能與魅力時,就會對機器人產業形成更積極的認知,“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觀念將進一步根植于人們心中。
當然,科技創新如同自然界所有生命的成長,總要在跌撞中尋找突破的方向。作為跑馬“新人”,機器人選手在賽場上的初亮相或許不夠完美,它們可能摔倒,可能宕機,但這并不掩蓋其巨大的發展潛力。今天它們遇到的挫折,恰恰可以給予技術研發最真實的反饋,實現技術的不斷優化。
人形機器人未來要跑的路程,比一場馬拉松更遠。我們期待,人形機器人產業在不久的未來邁上新臺階,人形機器人在更多的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社會發展帶來更多驚喜與變革。
- 中歐班列開行“1000+”,奏響“一帶一路”華彩樂章2025-04-20
- 漫評二十四節氣——谷雨:谷雨潤禾催奮進 勤耕不輟啟新章2025-04-20
- 2025年江蘇省全民閱讀主題宣傳啟動2025-04-20
- 【一季度經濟觀察】一季度江蘇出口同比增長9.6%背后的支撐力量2025-04-20
- 信長星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2025-04-20
- 助力外貿企業打開“新商路”!匯通達網絡智慧供應鏈平臺發布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