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筆記之斯德歌爾摩】:那個泰州的諾貝爾獎
要是問你瑞典有何知名標簽,或許你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說到諾貝爾獎,你一定不會陌生,這個由瑞典科學家諾貝爾創立的獎項,用來獎勵對物理、化學、醫學、文學以及和平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從百度搜索頁面看來“瑞典”、“諾貝爾”的相關頁面分別達到7750、6170萬,可以說諾貝爾獎在中國的知名度緊跟瑞典的國家之名。
入冬后一天,我專門來到瑞典首都斯德歌爾摩的諾貝爾博物館,看看這里所承載的人類奇跡以及中國人所留下的那一頁,當然,這也包括一位祖籍泰州人。
”
[中國人與諾貝爾獎]
我是在一個傍晚來到諾貝爾博物館,這個位于老城大廣場北側的博物館實在稱不上顯眼,如果不是透明玻璃門上諾貝爾的貼紙和排隊的人群,也許你和它就會插肩而過。
每周二下午5點到8點有三個小時是免費時間,考慮到100瑞典克朗的票價,還是很有必要去蹭免費時間的。
雖然名頭如雷貫耳,但是諾貝爾的博物館直到新世紀之后才正式啟用,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博物館也談不上寬敞,中百一店一樓一半大小,不過里面內容還算豐富,包括諾貝爾獎由來、歷屆諾獎得主和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生平的資訊,加上展覽、小型電影院、紀念品商店、咖啡店等等,倒也是五臟俱全。
作為中國人,來到這里自然熱衷于從歷屆諾獎得主里找到中國人的名字。隨著這兩年諾獎對中國敞開懷抱,莫言、屠呦呦分別獲獎,中國人也有了真正屬于自己的諾貝爾獎,這也是中國政府截至目前官方認可的兩位。
不過繼續往前翻,也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可是……這幾乎是一段被黑的歷史。從89年達賴喇嘛到00年高行健再到10年的劉曉波,每個十年,代表西方價值觀的諾貝爾就給中國添堵。
在諾貝爾博物館的查閱機器上,這些名字赫赫在目,雖然政府是咬牙切齒,但不影響他們是被諾貝爾獎認可并被記入史冊的。
如果時間多,認真翻閱的話還是能找到不少中國臉的,不過大多數都是外國國籍,其成就也是在國外的研究所取得,真正拿著中國國籍獲獎的實在為數不多。
不過諾貝爾博物館的人似乎保持樂觀態度,在與一工作人員交流之中,他認為早期十來個人兩三個實驗室就能營造一片科學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的科技發展需要很大投入,而且從完成學術研究到世界認同也需假以時日,而中國的財力是推動科技進步的強大支撐力,學術成果也逐步得到主流科學界的認同,所以未來三十年可能會是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井噴期。當然,他只是代表個人觀點,但聽起來倒是很舒服。
[也有些滑稽的諾貝爾獎]
事實上,一些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發確實讓中國人添堵很久。但是,諾貝爾獎就沒有錯嗎?不用說完全代表西方價值觀的和平獎、文學獎,就是拼硬學術、硬科技的化學家、物理獎和醫學獎,也會有失誤的時候。
這里聊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有個法國化學家叫莫瓦桑,他在實驗中利用鐵水冷卻收縮的原理去合成金剛石,這個思路較為詭異,實驗過程就不詳述了,其結果是在反反復復的實驗之后終于有一天,莫瓦桑砸開鐵塊發現了閃閃發光的金子,哦不是,金剛石。但這個合成金剛石以及制備氟氣的成果確實為他贏得了諾貝爾獎以及閃閃發光的大筆獎金。
那莫瓦桑贏的誰從而奪得諾獎呢?門捷列夫!就是發現化學元素周期性的俄國化學家,每個中國學生的化學第一課都是從他制作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開始的,門捷列夫著作《化學原理》也是國際化學界標桿之作,影響了歷代化學家。而這個化學史上的大神竟然輸給一個合成金剛石的,你可以理所當然的得出諾貝爾獎眼斜了的結論。
然而接下來的故事更加讓人吐血了。獲得諾貝爾獎一年后莫瓦桑帶著榮耀去見上帝了,而通過鐵水冷卻收縮如何去合成金剛石?因為往后再也沒人能重復這樣的奇跡。結果讓人瞠目,原來他的助手實在受不了莫瓦桑反反復復做這個也許看不到盡頭的實驗,于是開創性的在實驗中偷偷放進一塊天然的金剛石。由此看來,國人視為權威的諾貝爾化學獎其實也未必有那么靠譜,何況是諾貝爾和平獎。接上一段,你可以理所當然的得出“諾貝爾獎不僅偶爾眼斜,也會偶爾眼瞎”的結論。
看到這里可以有彩蛋了。“莫瓦桑合成的金剛石源于一塊天然金剛石”這件事最后是誰曝光的呢?答案是莫瓦桑的老婆!由此衍生出另一個疑問:為什么莫瓦桑老婆會知道助手干的事情而他本人卻不知道?好吧,我也沒有答案。
論故事性下述案例差不少,但荒謬程度這幾個醫學獎獲得者完全可以一比,名字太長記不清,大概是一伙計提出用腦前額葉切除術來治療精神分裂癥,于是每年數以千計的患者被切除腦前額葉,僅僅過了十年這項手術便被廢棄了。對于精神病,諾貝爾獎是相當關注的,另一伙計則因為證明發燒可以治愈精神病而在27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而在此之前一年呢,是一個想當然認為自己發現癌癥發病根源的伙計獲獎。
[緩緩而來的泰州人高行健]
淺談高行健,作為劇作家、小說家,他在2000年時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由于政治因素,這個獎是不被中國政府所認可的,所以在國內也少有人知道有過這樣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不過在網上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作家協會在2012年通過官網承認高行健,就當可以理解為解禁吧。
高行健祖籍是泰州人,雖然早已移居法國,但他還有個弟弟在泰州,現在是國家一級演奏員。關于高行健,坊間有他在泰州的一些傳說,比如本地文化學者肖老,他曾講了個故事,撐高行健小時候頑皮爬墻,于是他讓高行健趕緊下來,避免跌倒的危險。講故事時那語調甚是形象、活潑,雖不知真假,但說明家鄉人對其還是有掛念的。臨出發前一位長輩叮囑我若去法國,最好能采訪到高行健,談談家鄉情誼。由于此行尚未到法國,還沒有采訪他機會,但是在諾貝爾博物館的經歷讓我覺得與之有緣。
在諾貝爾博物館里,有一個懸掛在屋頂的不斷移動的索道,將自20世紀年以來歷任諾貝爾獎獲獎者的肖像和頒獎詞展現出來。這樣的展示方式確實比較獨特,我抬頭瞄了一眼,經驗發現懸掛高行健的那副肖像緩緩向我移動而來。這算是個很神奇的瞬間,800多位諾貝爾獲獎者,就在我抬頭的那一刻出來的不是他人,就是高行健,也許是來自于家鄉情緣的心心相映,也許是未來可能發生的采訪的提前照面,當它徐徐滑動而來,還是有種區別于“說曹操、曹操就到”的驚喜之感。想來若有機會見面,還希望他會記起泰州這座城池。
- 【環球游記之朗伊爾城】: ?世界最北極?我就是個挖煤的!2017-04-12
- 【城市筆記之奧斯陸】:模范生的創意和叛逆2017-04-12
- 【城市筆記之赫爾辛基】:與設計系學生聊北歐設計2017-04-12
- 【城市筆記之塔林】:浪漫的歐洲城堡?NO NO NO!2017-04-12
- 【城市筆記之里加(下)】城市建筑與新藝術主義2017-04-12
- 【城市筆記之里加(上)】拉脫維亞的蘇聯印記和反蘇思潮2017-04-12